学校介绍:宝鸡市陈仓区新街镇中心小学始建于1955年,位于陈仓区新街镇新街村七组,是由原史家湾小学、庙川小学、核桃园小学、菜园小学部分学生先后并入新街小学而建成的一所寄宿制小学。学校现有10个教学班,27名教师。学校现有在校学生251人,其中寄宿学生243人。 图书角设施介绍:各班级图书角布置温馨,主题鲜明,与班级文化相融合。周围张贴着学生的阅读心得、手抄报等作品,营造出浓厚的书香氛围与文化气息。班级图书角配备了专门的书架,高度适合小学生使用,方便他们自主取放书籍。老师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,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,精心挑选适合的书籍,满足学生多样化阅读需求。 阅读现状和困境:依托图书角的资源,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参与,尤其在课间、阅读课等时段,班级图书角能吸引部分学生自主翻阅,老师发现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故事类、漫画类等趣味性强的书籍,科普、历史等知识性书籍的阅读热度相对较低,阅读内容存在一定局限性。学生日常课程安排较满,课后作业、课外活动等占用了较多时间,导致专门用于图书角阅读的时间有限,难以形成持续、深入的阅读习惯。部分学生家庭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,家长对阅读重视程度不足,难以配合学校形成阅读教育的合力,导致学生课外阅读延续性较弱。
——申请原因:主要希望借助公益力量,为学生打造更优质的阅读环境,助力他们在知识海洋中健康成长,具体原因如下: 一、补充图书资源,丰富阅读选择:现有图书角的书籍可能存在数量不足、种类单一或版本老旧等问题,通过乐捐计划可获得更多新图书,让学生接触到更丰富的知识和故事。 二、提升阅读兴趣,培养阅读习惯:新鲜的图书资源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好奇心,尤其是符合当下儿童兴趣和认知特点的新书,能吸引他们更主动地走进图书角。多样化的书籍也能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类型,逐步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,从阅读中获得乐趣和成长。 三、缓解资金压力,优化图书角建设:对于学校或班级来说,持续采购新书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,而通书乐捐计划可通过社会公益力量补充图书,减轻采购压力,将更多精力用于图书角的管理、阅读活动的开展等,让图书角更好地发挥作用。
——收到图书后的安排:若学校收到童书乐捐计划提供的图书,将从分类管理、阅读引导、活动联动、长期维护等方面制定具体使用计划,确保图书资源最大化发挥价值,具体如下: 一、科学分类与精准投放 按学段进行分层,根据书籍内容和难度,将图书分为低年级(1-2年级)、中年级(3-4年级)、高年级(5-6年级)三类。低年级侧重绘本、拼音读物、短篇童话;中年级增加科普绘本、成长故事、简易名著;高年级加入完整名著、历史传记、深度科普等,确保每个学段学生都能找到适合的书籍。 二、强化借阅管理与阅读引导 1、不断完善借阅管理模式:低年级由教师协助登记,中高年级由班级小干事清晰记录借阅人、书籍信息、借阅/归还时间,避免图书流失。允许学生为未读完的书籍申请1次延长阅读周期。 2、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指导:每个班级每周开设1节“图书角阅读课”,教师结合乐捐图书中的优质内容,开展“好书推荐”“片段精读”等活动。例如,“我的故事分享会”,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,理解书籍内涵。 三、开展相关活动 1、主题阅读月活动:每学期设定1个阅读主题(如“科学启蒙月”“经典传承月”),围绕乐捐图书中的相关书籍,开展手抄报比赛、故事表演、知识问答等活动。 2、“阅读积分”激励机制:学生每借阅1本书并完成简单读后感(低年级可通过小报,中高年级写短评),即可获得积分,积分累计到一定数量可兑换文具、“阅读小达人”贴纸等奖励,营造“比学赶超”的阅读氛围。 3、亲子阅读延伸:定期向家长推荐乐捐图书中的适合家庭共读的书籍,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并记录互动心得,推动家庭阅读氛围的形成。 四、长期维护与资源循环利用 1、图书维护小组:由学生志愿者组成“图书小管家”团队,定期检查图书状况,对轻微破损的书籍进行修补(如粘贴脱页、包书皮),重度破损的书籍登记后单独存放,作为“修补实践素材”供手工课使用,培养学生爱护书籍的意识。 2、动态更新与流转:每学年对乐捐图书进行盘点,将本年级学生不再适用的书籍流转至低下年级,确保图书资源在不同学段间循环利用。